(一) 地理特征。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,南枕江淮分水岭,与滁州南谯区接壤,北临淮河,与五河县接壤,东与江苏盱眙、泗洪等县相邻,西为定远、凤阳两县。全市总面积2335平方公里,其中:属淮河流域2079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的89%;属长江流域256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的11%。为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梅雨显著,降雨集中,雨热同季。地势南高北低,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50%,山区占35%,平原占10%,湖泊占5%。境内拥有安徽省第二大淡水湖--女山湖,保存皖东最完整的原始森林—老嘉山,全市森林覆盖率18.4%。
明光市属农业大市,实有耕地160万亩左右,由于工业欠发达,故无土壤污染现象。粮食年实际种植面积192万亩,总产优质粮约73.5万吨。油料种植面积17.5万亩,总产量3.6万吨。年肉/蛋总产量7.34万吨。水产品产量7.4万吨。明光绿豆、芝麻、花生、女山湖牌大闸蟹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,享誉四方。全市总人口65.1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20.1万人,农村人口46.3万人。主要为汉族,另有回族、苗族、满族、蒙古族、维吾尔族等37个民族。明光市交通便利,宁洛高速、明徐高速、104国道、309省道、京沪铁路穿境而过,水运航道通江(长江)达海(东海),距上海360公里,距南京98公里,距合肥140公里。
(二)气候特点。产品生产地位于北亚热带和温暖带交界的过渡地带,气候温和,雨热同季,光照充足,无霜期长(初霜期在11月12日,经霜期在4月17日,无霜期208天)。在明光绿豆生产期间(7-9月份),平均气温25.9℃,≥10℃有效积温3212℃,日照充足,雨量充沛,7-9月平均降水220mm。
(三)土壤特点。明光绿豆产地土壤为黄棕壤,肥力中等。经检测,钼、锌、硼、铜、硫、镁、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,PH值中性。多为岗地,爽水透气性好,特别适宜明光绿豆生长。与周边县市土壤相比,南部邻县土壤,pH偏酸,钼、硼、硫含量低于明光;与北部邻县的泥潮土相比,pH偏碱,硫、钼、硼也低于明光(见表一)。安徽省农科院专家认为,明光绿豆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优良品质,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1979年明绿繁殖基地恢复后,县农科所将明绿在全县15个农科站布点试种,探索同种异地种植后其种皮色泽的差异。试验发现,在潮土类型的土地上生产的明绿种皮色泽极差,多为暗绿、褐绿色,无光泽;在砂壤土、白土和黄白土上生产的明绿的种皮色泽为黄绿色或深绿色,有光泽,千粒重较高,颗粒饱满,这部分土壤广泛分布于我市中部和南部丘陵地区,是明光绿豆的主要生产地区。
表一:明光市绿豆产地与周边县土壤养分对比表
地点 |
土壤名称 |
pH |
有机质g/kg |
全氮
g/kg |
磷
Mg/kg |
钾Mg/kg |
硫Mg/kg |
铁Mg/kg |
锰Mg/kg |
硼Mg/kg |
锌Mg/kg |
铜Mg/kg |
钼Mg/kg |
阳离子交换量c/kg |
明光市
石坝镇 |
黄棕壤 |
6.7 |
20.93 |
1.23 |
13.1 |
105 |
32.6 |
47.8 |
43.6 |
0.68 |
1.42 |
2.52 |
0.21 |
20.4 |
五河县
朱顶乡 |
潮土 |
8.9 |
15.23 |
0.808 |
14.9 |
132 |
9.8 |
4.27 |
1.84 |
0.34 |
2.68 |
2.40 |
0.16 |
19.6 |
来安县
半塔镇 |
黄棕壤 |
5.1 |
12.38 |
0.853 |
8.9 |
101 |
15.2 |
28.87 |
48.61 |
0.42 |
1.87 |
2.16 |
0.19 |
20.1 |
(四)水质特点。产品生产地域无工业污染,自净能力强,固体悬浮颗粒少,常年水质达到国家三类以上标准。最近几年的检测结果显示:PH值6.8-8.9,溶解氧6.5mg/L以上,总硬度0.6-0.8mg/L, 钙、镁含量均较为丰富,均在适宜范围之内,适合硅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。总碱度0.89±0.7mg/L,总磷浓度0.6±0.5mg/L。水体中磷含量适中,并且没有富营养化。水质属于微碱性软水,营养类型为中营养型,透明度3-9月份一般在20-120cm。
(五)其它特点。明光市境有华东保存最完整的古火山口,亿万年前明光曾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火山灰。南部低山,中部丘陵,北部平原,地型结构复杂。充足的降水和光照,为多种作物生长提供了条件,特殊的地形易形成较大温差,多种条件叠加孕育了明光众多名优特农产品,如绿豆、花生、芝麻、黑瓜籽、山芋等,其中三界花生曾被国务院授牌嘉奖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