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康熙43年(1704)刻本,《李氏族谱》世系一之先世源流中记载:“世居之地本属太平乡,明太祖以龙潜所在,分立灵迹乡,赐山名曰明光,故为明光集”。《泗洲志》记载:明光山,集主之山也,明太祖生时有光灼天,因赐名“明光”。
绿豆既是食物,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,为豆科草本植物绿豆的种子,又称青小豆,在秋季荚果成熟时采收,晒干,除去荚壳及杂质,种子备用。它始载于唐代的《食疗本草》,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称之为“真济世之良果也”。绿豆味甘、性凉,有清热解暑、止渴利尿、消肿止痒、解毒之功效。
1986年版安徽省情(1949-1984)记载:明绿液是利用“明光绿豆”精酿而成,被誉为“酒中奇葩”。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,应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,加快建设“明绿”商品生产基地。
1991年版滁县地区概况记载:“明绿”明光绿豆的简称。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农副产品之一,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。明绿粒大皮薄,色泽晶亮碧绿,汤清易烂,味香纯正。明绿煮沸的汤汁不仅饮之可口,而且清暑解毒,增强食欲。用明绿做的糕点及明绿冲剂是理想的副食品。
1993年版嘉山县志记载:本县绿豆地方品种很多,由于交通方便和土质气候适宜,本县横山、管店、明东、涧溪、卞庄、石坝等地生长的绿豆,品质优良,称“明绿”饮誉省内外。自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后,一些从事粮食运销的商人,汇集县内明光、管店等地的粮食 ,开设粮行,组织绿豆、芝麻、花生、大豆等货源,然后经上海、无锡、广州等地,转销出口,明光绿豆从此时起开始销往新加波、马来西亚、斯里兰卡、日本等国家。明光绿豆经营的鼎盛时期(1940年左右)仅小小的明光镇(现招信镇)就有大小75家粮行经营。
1995年版安徽农业志记载:明光绿豆久负盛名,品质优异,具有粒大皮薄、色泽鲜绿、烹煮易烂、汤清味美等特点,曾畅销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,年均出口100 吨,创汇10 万多美元。但由于明绿生产的地域性较强,以及销售价格偏低和产区水利条件、生产技术、科学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,种植面积和产量不能稳定。
1998年版滁县地区志记载:本地区的绿豆以“明绿”最为著名,“明绿”因产于明光周围而改名。“明绿”品质优良,具有粒大、皮薄、色泽鲜绿、烹煮易熟、汤清味美等特点,是滁县地区传统和出口产品,自1620年起就出口东南亚各国及香港等地区,深受欢迎。建国前最高年出口量为500万公斤。建国初期,“明绿”年种植面积一般在8至12万亩,总产量在300万至500万公斤。
明光绿豆是安徽省明光市驰名中外的名优特产,在国内外市场有很高的声誉。民国以前,县内就有绿豆种植。据《嘉山县志》记载,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后,江苏六合人林为普在管店做粮食生意,经营甡昌祥粮行。1915年甡昌祥粮行利用过去的销售渠道将明光绿豆向上海、无锡、广州等地经销、转销,出口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斯里兰卡、日本等东南亚国家,每年调出的绿豆有40多个车皮约1000多吨。迄今已有100年的出口历史。1940年前后,明光绿豆经营达到鼎盛时期,集散地在管店。解放后,1962年又达一个高峰,集散地在明光,外贸经营量达5698吨。
改革开放后,明光绿豆生产和发展受到国家农业部、省农业厅等上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,拨专款建立新品种选育基地和生产基地,通过我市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对原品种进化改良选育出“明(绿)系一号”优良品种,1981年获省科技发明四等奖,1983年由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命名。“明光绿豆”曾在国内外名、特、优农产品展销会上多次获奖,在曼谷“93年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设备展览会”上被评为金奖;1997年被认定为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;明光市种子公司注册的“嘉禾凤”牌明光绿豆被认定为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,明光绿豆生产得到迅速发展。
上世纪70年代,明光酒厂利用“明光绿豆”作为原料酿造了一种芳香浓郁、甘美醇厚、澄碧清冽、豆香清雅、回味悠长兼有解毒、御寒、舒筋活络之功能的“明绿液”,1980年一问世,便受到了评酒专家的一致赞誉,称之为“酒中奇葩”,其酿制工艺方法,2003年10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。至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余年间,明绿作为特需品供应北京。每次都是省委办公厅下达供应任务,种子公司、专业合作社等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,进行精选后装小包装,然后由省公安厅派专车运走。 |